英雄战歌 ——鞍山地区抗美援朝纪事

史 研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75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对中国和世界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鞍山,作为共和国的钢铁摇篮,也为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鞍山人民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以高涨的革命热情,先后掀起时事宣传教育热潮、踊跃参军参战热潮、积极支援前线热潮、捐献飞机大炮热潮、增产节约竞赛热潮和全民拥军优属热潮,谱写了一曲抗美援朝的英雄战歌。

开展抗美援朝宣传教育

早在1950年5月,根据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委员会通告和鞍山市第一届第五次人民代表会议通过的决议,全市开展了反对美国侵略、保卫世界和平的签名运动。到7月7 日,各界人民参加签名的共有21.08万人,占全市人口的88%。9月29日,中共鞍山市委发出通知,要求在群众中特别是城市职工、学生、教员、青年、妇女中深入地开展宣传,增强人民的胜利信心。12月,鞍山市第一届第六次人民代表会议召开,号召全市人民以实际行动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正义斗争。经各人民团体协商,成立了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委员会鞍山分会。分会成立伊始,便大力开展抗美援朝宣传教育工作。从1950年末开始,全市各项工作都以抗美援朝为中心,党政群团各机关抓住各种时机,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大规模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宣传教育。1951年4月至五一国际劳动节,全市举行盛大的群众集会和示威游行,人数达16万人(当时全市人口30万人)。1952年5月,全市再次举行抗美援朝大示威,分6个会场,参加大会群众近11万人。广泛建立群众读报、听广播小组,充分利用鞍山《工人生活》报和鞍山广播电台,让广大群众及时了解抗美援朝有关战况。举办图片展览,组织观看文献纪录片。1952年,全市各界3万多人参观了“抗美援朝前线实物及图片展览”,14万多人连续8天观看了大型文献纪录片《抗美援朝》。举行时事报告会、英模报告会。1951年5月,东北部队青年访问团到鞍山,先后作16场报告,向2万多名青年宣讲抗美援朝英雄业绩。1952年2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代表团和朝鲜人民访华代表团到鞍山,先后作100多场报告,听众达16万人次。组织宣传员和宣传队宣传抗美援朝。1951年3月,中共鞍山市委召开宣传员会议,讨论贯彻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在全党建立对人民群众的宣传网的决定》。1952年4月,鞍山市抗美援朝分会组织了1300余人的宣传队,利用星期日与业余时间,或走上街头唱《志愿军战歌》《中朝人民力量大》等抗美援朝歌曲,演出皮影剧、活报剧、小歌剧、小话剧,张贴漫画,深入街道、农村,向群众展开宣传活动。仅1952年4月,全市便召开宣传报告会220次,小型座谈会2134次,10余万人接受了宣传教育,并大量印发宣传材料。通过宣传教育,使广大群众认识抗美援朝的重大意义,激励人们以实际行动积极支援抗美援朝,从而使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踊跃参军参战

在此背景下,1950年11月,全市城乡出现了参军参战热潮。广大青年纷纷向人民政府、各级党团组织递交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申请书、决心书。到处都有父母送子、妻送郎、兄弟相争、党团员带头入伍的动人场面。鞍钢炼钢厂一天就有200多人报名,在沈阳东北工人政治大学学习的鞍山学员,全部报名参军参战。仅1个月时间,海城县就组成1个新兵团,参军1125人。1950年10月至1953年,鞍山地区有16660名青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鞍山籍的志愿军战士,英勇杀敌,不怕牺牲,许多人荣立了战功,还有许多鞍山儿女光荣地牺牲在朝鲜战场上。1950年10月至1953年,共有1200多名鞍山儿女把鲜血洒在了抗美援朝战场上。当美军侵略到我国鸭绿江边的时候,担负保卫鞍山、保卫鞍钢的鞍山驻军,包括陆军、空军和高炮部队,也按着中央军委的命令,整束戎装,冒着炮火,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与美国侵略者进行殊死的搏斗。1950年10月,鞍山驻军某部刚跨过鸭绿江,全师便参加了首战云山的战斗。这是志愿军入朝后发起的第一个战役,是中美两国军队的第一次交锋。根据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部“首战必胜”的指示,一举围歼了美军骑一师第八团。云山战斗歼敌714人,击毁装甲车8辆、飞机4架,缴获榴弹炮18门、汽车109辆。这场战斗,粉碎了美国侵略者妄图于“感恩节”前占领全朝鲜的狂妄计划,初步稳定了朝鲜战局,取得了与美军、李承晚伪军作战的初步经验,增强了抗美援朝必胜的信心,为以后的战斗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也扩大了开展反侵略正义战争的影响。1950年11月,再战云山,歼敌499人,缴获追击炮10门、枪支186支、坦克6辆、卡车46辆,给敌人以重创。在上九洞战斗中,原驻鞍部队的我军,实行军事打击与政治攻势相结合,瓦解美军一个建制连,迫使美军的黑人连集体投降。12月,乘胜进击,一举收复了平壤市,我军受到平壤市人民群众的热情夹道欢迎。是月,美李伪军遭我第一、第二战役打击后,被迫撤至三八线及其以南附近地区,凭借临津江天堑,沿江修大量堑壕、交通壕、野战工事,设置地雷、铁丝网,进行阵地防御,企图阻击我军向南进攻,以争取时间重新部署,然后再大举北犯。然而,再坚固的工事也阻挡不了我正义之师的前进。原驻鞍部队的我军奉命追击歼敌,冒着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穿越山林,踏着厚厚积雪,5天跋涉200余公里,直插临津江,参加了著名的突破临津江的战斗。1950年12月31日16时40分开始突破三八线,1951年1月4日胜利解放了汉城。原驻鞍部队某师在第三次战役突破临津江的战斗中,创下“三险三奇”的作战经验,被列为抗美援朝的成功战例,受到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部的通报表扬。

从鞍山赴朝作战的志愿军战士,个个表现神勇,创造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1951年1月3日,原驻鞍某部七连,在朝鲜釜谷里,多次打退了号称“绿老虎团”的英军皇家来福枪团的轮番进攻。闻名全军的战斗英雄、副连长王凤江牺牲了,连长厉凤堂也牺牲了,最后全连只剩下13人坚守阵地,这时,司号员郑起主动代理指挥。只剩下7人时,子弹已打尽,敌人又一次发动进攻,他们将两个爆破筒捆在一起,掷向敌人。爆炸声过后,郑起操起军号连续3次吹起了冲锋号,声震山野,最后,一把军号奇迹般地吓退了敌人,保住了阵地。郑起被记特等功,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二级战斗英雄。1953年1月9日至15日,原驻鞍部队的高炮师502团协同兄弟部队,在保卫安州抗击敌机6昼夜连续袭击的战斗中,重创了美军,击落、击伤美机100余架,毙伤俘虏了一批美军飞行员,充分显示了我指战员奋不顾身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在战斗中,3连1炮阵地中弹,只剩刘景州一人还上炮坚持战斗,最后不幸中弹,牺牲时双手还紧握着转轮。1营电话员汤守成在万分紧急情况下用自己的双手连接被炸断的线路,用生命保证了指挥线路的畅通。1952年2月10日,驻鞍空军某部的年轻飞行员张积慧,当时飞行时间只有100多个小时,却在保卫平壤以南铁路空战中,将美国空军第4联队少校中队长、有3000多小时飞行阅历、“百战不倦”的“空中英雄”戴维斯击落。在朝鲜战场上,开创了世界空战史上喷气式对喷气式的新时代。张积慧成为我国著名的空军英雄。

积极支援前线

地处战略后方又临近前方的鞍山人民,为适应朝鲜前线的需要,承担了繁重的战勤任务,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重要的后勤保障。1950年12月,鞍山市人民政府成立了战勤处,积极动员和组织各行各业广大群众日夜抢修机场、道路、桥梁,保障运输、防空通讯、救护伤员、抢运物资等各项战勤任务的完成。共组织民工501074人次(其中含海城、辽阳)、技工25605人次,迅速修建了鞍山市张忠堡军用飞机场,保证了抗美援朝战争的需要。在抢修安东(今丹东)公路中,海城县出动民工,连续奋战几昼夜,挖土方11100立方米,削平18万立方米小山包,提前9天完成任务,使军用运输车辆畅通无阻。为改修宝山机场跑道,海城县动员万人参战,仅1个月就完成了任务。大批战勤民工开赴前线。随着志愿军入朝,急需担架队抢救伤员;大批军用物资堆积在安东,也急需抢运。市、县各级政府根据上级指示,紧急抽调民工,组织担架、车辆,赴朝支援前线。海城县出动民工13451人,其中赴朝担架队452人,汽车司机167人,各种技工155人,其他67人。出动大车1714台,其中赴朝350台。岫岩派出赴朝民工和担架队员12326人,胶、铁车852台,先后分两批入朝。台安县出动大车108台,组织1000多人的担架队,在1950年的初冬时节,迅速赶到朝鲜平安北道。每个担架队员腰系1个干瓢当饭碗,1个瓷缸当水碗,肩背1个米袋,一身棉衣,抬着担架,轻装前进,经常昼夜兼程,多为急行军。在枪林弹雨中穿梭,冒着炮火和敌机的轰炸,抢救、护理伤员,抢运军用物资。他们中有的被打掉江里牺牲,有的被炸牺牲,有的被打伤,有的被汽油烧伤。英勇的鞍山担架队员,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奋不顾身地战斗在朝鲜前线,许多人被评为支前模范。汽车驾驶员杨庆和在前线创造8500公里安全运输纪录,荣立3次大功、1次特等功,获“万里号”奖旗。鞍钢汽车公司优秀驾驶员金孝根,为保护军用物资被敌机炸成重伤,尚未痊愈又重返前线,最后为抗美援朝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海城县大车队的车夫宋卒业,在突遭敌机轰炸的情况下,急中生智,巧妙躲避敌机突袭,带领车队免遭损失,保护了军用物资,被评为支前模范。抗美援朝期间,鞍山人民共出民工43.4万人次,技术人员1590人次;有1564名汽车司机、防空通讯员、护士、干部志愿赴朝鲜前线;支援大车1.42万辆次;加工军服、军鞋12.7万件,加工炒面33.32万公斤,送给中国人民志愿军。

捐献飞机大炮

鞍山人民响应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的号召,迅速掀起了订立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的热潮。1951年6月16日,鞍山市召开第一届第八次人民代表会议,紧急动员部署捐献飞机大炮工作。会后,市内、鞍钢、工商界分别成立了抗美援朝捐献分会。具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鞍山人民,争先恐后献款献物资。全国劳动模范、鞍钢著名电气专家孙照森捐献各种贵重电器材料价值1400万元(旧人民币,除专门注明外,均为旧人民币)。归国华侨、工程师高豫夫妇将自己从国外带回来的400元美金全部捐献给志愿军。鞍钢机械制造总厂职工家属杨玉珍缝洗小组50多人,把缝洗衣服收入的2326万元捐献出来,支援前线。不少文艺工作者参加义演。全市1800名人民教师捐献1906万元。海城县农民有的献出积攒多年的现款,有的献银元,有的妇女把金银镯子、头簪、戒指都献了出来。海城镇群众一次捐献出14亿元。1951年全县献款54亿元,完成购买3架战斗机的捐献任务。岫岩把捐献列入爱国公约的内容,广大农民爱国热情高涨,全县共捐款22.2亿元,并积极交纳爱国公粮,1951年爱国公粮不仅质量好,而且入库时间也快,仅用七八天时间就全部入库。鞍山地区的爱国捐献运动搞得轰轰烈烈,取得了巨大成就,仅鞍钢的武器捐款即达90亿元。到1952年3月,全市共捐款150亿元,完成了14架战斗机的认购任务,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

增产节约竞赛

新中国成立初期,鞍山的钢铁产量几近全国一半,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抗美援朝战争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打钢铁。鞍山人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积极响应“增加生产,厉行节约,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号召,万众一心,同仇敌忾,一面疏散贵重器材、疏散人口,一面冒着敌机空袭的危险,坚持生产,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多产钢铁,以实际行动支援前线。在竞赛中,全国著名劳动模范、炼铁厂老英雄孟泰把行李搬到工厂,昼夜守护在高炉旁,随时抢修高炉故障,誓与高炉共存亡。工人们说:“工厂就是战场,我们在后方多流汗、多生产,志愿军就能在前线少流血、多杀敌。”因此,有的工人有病不休息,有的星期天义务献工,有的轻伤不下火线,有的结婚不休假或推迟婚期。广大工人不计工时、不计报酬,忘我劳动,生产竞赛活动如火如荼,一浪高过一浪。为了推动增产节约深入开展,全市国营企业发动职工找窍门,挖潜力,提合理化建议,开展技术革新,不断攻克生产难关。鞍钢炼铁厂2、4号高炉使用烧结矿冶炼低硅铁成功,铁水可以不经过预备精炼即直接兑入平炉炼钢,并将3座预备精炼炉改建为平炉,使鞍钢的炼钢能力一举提高50%。1952年,小型轧钢厂压延车间老工人张明山创造精轧机“反围盘”获得成功,实现了轧钢工艺的重大突破,推动鞍钢旧轧机向机械化、自动化改造方向迈进。国家邮电局为此专门发行了纪念邮票,《人民日报》为此发表了《努力推进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工作》的社论。机械总厂青年刨工王崇伦创造了“万能工具胎”,用1年的时间完成了4年的工作量,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群众性的生产竞赛和技术革新活动,使鞍钢生产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1952年11月22日,炼钢厂创造了6小时零9分炼一炉平炉钢的新纪录,轰动全国。12月4日,毛泽东主席发来贺信,高度赞扬了鞍山职工的劳动热情和创造精神。1951年至1953年,全市连续3年超额完成生产计划,源源不断地为国家、为前线输送大量优质钢材和军用物资。

在生产中,坚持“军工第一”,把军工生产放在重于一切高于一切的地位。鞍钢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千方百计生产出高质量的军工产品。志愿军在战场用来挖掩体用的十字镐和军锹,要求轻便、体小、耐用。东北局工业部向鞍钢下达了生产军锹军镐的任务后,公司各处室和生产厂全力以赴,争分夺秒地投入研制,干部、技术人员亲临生产第一线,和工人一起不分昼夜苦干。在任务急、时间紧、要求高、数量大的情况下,机械总厂厂长杨仿太和鞍钢高级工程师杨树棠结合实际先后决定采用铸造法、旋转串铸法生产,经过反复试验,终于获得成功,为前线生产了36万把军锹军镐,还生产了米格飞机用的副油箱500对,及钢盔等。有些军工任务,看起来是没有条件干的,但为了前线需要硬是研究找出了办法。轧制坦克前护板时,要求用200多毫米厚的合金钢板,而当时鞍钢的成材轧机是轧不出这种钢材的。经过反复研究试验,还是找到了办法,以初轧机代替了成品轧机,终于生产出前线需要的坦克防护板。随着战局的发展,志愿军急需大量的炮弹,鞍钢炼钢厂又接到紧急生产炮弹钢的任务。前线需要的迫击炮弹,要求硬度高、韧性好,这对当时的鞍钢是个难题。为了达到炮弹钢的性能,值班技师董秀春与当时9个平炉的炉长,共同研究操作,创造总结出“高温、薄渣、活跃沸腾操作法”,经过推广,冶炼出50锰炮弹钢。钢锭由一初轧厂开成钢坯,组织专列护送到沈阳五三军工厂,制成炮弹送往前线。党中央对鞍钢的军工生产极为关切并给予了高度评价。1951年5月,国家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兼东北人民政府副主席李富春亲临鞍钢参加厂矿长会议,专门部署支前军工生产问题。1952年9月,朱德总司令视察鞍钢,赞扬说:“你们为抗美援朝战争作出了贡献。”

拥军优属

中国人民志愿军被人民群众称为最可爱的人。当时,鞍山拥军优属蔚然成风。1951年5月,市政府发出《关于拥军优属工作的指示》,要求各单位广泛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发动群众掀起拥军优属热潮。民政局优抚科在全市组织了几十个优抚委员会,成立287个优属互助组。为军属、烈属送去光荣匾,门上贴光荣之家对联。在工作上、生活上给予照顾,及时帮助军烈属解决各种困难,解除前方志愿军的后顾之忧。每逢元旦、春节、八一建军节等重大节日,各单位均召开军烈属座谈会,送年画、对联、花灯、彩纸,并送去猪肉、白面、大米、鸡蛋、白糖、鲜鱼、水果等,进行慰问。广大农村和城郊,在春耕前普遍订立为军烈属包耕代耕合同。海城县有军烈属1451户,82096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2%。其中90%住在农村,有土地16.8万亩,代耕的8040户,土地8万亩,均做到4铲4趟。岫岩共有军烈属9792户,有7408户享受代耕待遇。对全市无劳动力的军烈属户均实行包耕,缺劳动力的实行助耕。广大军烈属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更加受到人民群众的爱戴和尊敬。有的烈、荣、军属被选为街道干部、村干部,有的被选为各级人民代表,还有的被选为各级政府委员,许多人被评为各种模范。

在做好优属工作的同时,全市人民还向在前线参战的志愿军和支前民工表达亲切关怀和慰问。成千上万件慰问信、慰问品、慰问袋等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仅海城县妇女就写慰问信174634封,寄慰问袋29413个。在朝鲜前线捷报频传的形势下,鞍山多次派出代表参加赴朝慰问团。市政府、市总工会、抗美援朝鞍山分会、市妇联、团市委、市文联、市工商联等单位代表,及著名劳动模范孟泰、张明山、黄德茂、赵高石等,都曾去前线和志愿军疗养院慰问。1952年3月6日,鞍山市举行广播大会,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代表团和朝鲜人民访华代表团到鞍山,向鞍山人民介绍中朝部队作战的英雄事迹。鞍山人民拥军优属的实际行动,给前线志愿军以极大鼓舞。

鞍山人民发扬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焕发出高度的政治热情和极大的生产积极性,为抗美援朝作出了巨大贡献,也极大地提高了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鞍山各级党政组织经受了巨大的考验,在统筹执政、生产建设和支援战争前线中,极大地提高了对全社会的领导指挥和动员、组织能力,推动了各项社会改革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资料提供:中共鞍山市委党史研究室

群众踊跃报名参加志愿军

1950年10月16日,116师在部队驻地召开抗美援朝誓师大会。随志愿军出征的运输队,把大量物资源源不断送往前线。妇女为志愿军战士缝制慰问袋全市人民积极捐款捐物

1950年12月31日,116师4个主攻连冒着敌人的炮火突破敌临津江防线。


责任编辑:

鞍山市新闻传媒中心 网络举报电话:0412-22244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2112018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辽B2-20150311. 网站备案号:辽ICP备2024018201号-1

鞍山新闻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2-2022 www.anshannews.cn. 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