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上开花“云”端结果 ——看鞍山南果梨的智慧升级

国庆假期,央媒报道了鞍山南果梨经过严格筛选后配送至全国各地的生鲜市场,为千家万户的节日餐桌增添一份甜蜜。各地网友纷纷拍短视频,记录下享受南果梨美味的感受。评论区里,大家纷纷留言:“东北网友诚不欺我。”“南果梨怎么可以这么香!”还有网友“埋怨”道:“鞍山老铁,你们嘴太严啦。”

南果梨,这份来自鞍山的“甜蜜”,怎样完成从“看天吃饭”到“云端生金”的华丽转身?金秋时节,记者走进鞍山南果梨主产区千山区一探究竟。

果树有了数码“身份证”

在千山区汤岗子街道杨家村的南果梨1965果园里,每棵梨树上都挂着一个蓝色标牌。这不仅是果树的“身份证”,更是传统种植模式向现代化管理跨越的见证。果园负责人王晓翠介绍,打开手机微信小程序,即可查看果树的位置、编号、施肥记录、病虫害防治等全生命周期数据。

这片有着60年历史的果园,曾因传统种植方法陷入困境。汤岗子温泉水和铁石山余矿的土壤虽让南果梨果肉软糯细腻,但表皮粗糙、品相不佳,传统种植方法影响了南果梨的整体品质,每年的销售都不是很好。

转机始于沈阳农业大学的“头雁”项目。土生土长的王晓翠怀揣对南果梨的深厚感情,主动报名参加培训,从线上学习到线下实践,系统掌握了现代化种植技术。沈阳农业大学专家团队也多次深入果园现场指导,量身定制《南果梨标准化生产作业历》,引入“一树一码”数字化、标准化管理体系。自此,从春天到秋天,修剪、施肥、打药、采收等数据全部可查,每个梨子都可以全生命周期地呈现出来。“以前找一棵需要浇水、施肥的果树得满园子跑,现在通过小程序就能精准定位,既省工又省钱。”王晓翠感慨道。

科学管理带来了南果梨品相和口感的双提升。在今年的开园仪式和品鉴会上,专家团队一致认为数字化种植管理后的南果梨香气、口感、外观均达到行业顶尖水平。今年产量可达20万公斤,其中2.5万公斤优等果通过合作团队直供高端市场,不仅打开了销路,更提升了南果梨的品牌价值。

南果梨“飞”出山沟沟

在千山区大屯镇东房身村的青草沟有机南果梨基地,一架满载南果梨的无人机从山坡梨园起飞,两分钟后平稳降落在山下运输点。随即,恒温无人配送车将新鲜南果梨送往发货点。这种“空陆衔接”的新模式,正在改写南果梨运输的历史。

作为南果梨主产区,大屯镇位于千山余脉南部,果园多分布于山坡。以往丰收季,种植户需靠人力用独轮车将梨子运下山,再转农用三轮车送达运输点,不仅效率低、耗时长,还容易造成果品磕碰损耗。

为破解这一难题,千山区与辽宁千韵产投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合作,率先在青草沟有机南果梨基地试行无人机运输。基地负责人高胜阳算了一笔账:“无人机全天全负荷运转成本比人工要省,运输效率是人工的六倍。以前两人运300箱梨需要一整天,现在无人机两个半小时就能完成,而且果品损耗率大幅降低。”

落地后的南果梨随即转入恒温15℃-20℃的无人配送车,通过自动驾驶系统沿预设路线行驶,到达发货点后由快递人员对接发给消费者,实现12小时内到达省内消费者的手中。

“云市场”连接全国各地

清晨的腰屯南果梨批发市场热闹非凡,吆喝声、装配声此起彼伏。果农陈妍正对着镜头直播:“家人们看过来,这是咱们老品种黄南果,皮薄肉细,还是小时候的味道!”今年是她首次在批发市场直播,没想到效果远超预期,一场直播就接到近300个订单。

从2023年试水直播卖梨,到如今积累一万多粉丝,陈妍销售模式的不断创新见证了直播电商为传统批发市场带来的深刻变革。陈妍说:“以前在树下或打包点直播,今年尝试带网友逛市场,大家看到整体品质后下单更积极了。”

腰屯南果梨批发市场是千山区线下销售的“主力军”,1500平方米市场内,旺季每天有100多名客商、400多名商贩进场交易,日销售量最高可达25万公斤。线上销售的火爆,与线下交易的火热相得益彰。今年气候适宜,南果梨甜度比去年高1—2个点,果农李莹莹仅凭线下销售,5万多公斤梨预计收入就可实现40多万元。大屯镇今年南果梨产量约0.9亿公斤,其中20%以上通过线上销售。线上线下融合的销售模式,不仅拓宽了销路,更让南果梨迅速走向全国市场。

一颗梨子的“72变”

优质果走向全国市场,普通果怎么办?千山区东鞍山街道对桩石村给出了答案。鞍山市南果之源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明飞说:“南果梨的优质鲜果不愁卖,但这样的果一年产量占比最多40%。”

随着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千山站落户对桩石村,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研究南果梨,不仅引入低温萃取技术生产南果梨膏,极大拓宽了消费群体,还深度参与产业升级,设计了兼具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的外包装,并根据市场反馈持续优化设计,成为产业发展的智囊团。

千山区政府则以文创IP运营为抓手,将南果梨打造成鞍山名片,从南果梨膏到文创产品,不仅解决了普通果的销路问题,更提升了南果梨的品牌附加值,让一颗梨实现“72变”。

南果梨产业转型的背后,是“老果树”向新市场的主动靠近,更是“土特产”对新市场的积极嵌入。鞍山南果梨产业正以数字化种植为切口,推动无人机、直播电商、高校科研等要素协同发力,将“种植—运输—销售—加工”全链条搬上云端,使南果梨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心中“秋天的味道”。全媒体记者 刘玢奇


责任编辑:

鞍山市新闻传媒中心 网络举报电话:0412-22244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2112018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辽B2-20150311. 网站备案号:辽ICP备2024018201号-1

鞍山新闻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2-2022 www.anshannews.cn. 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