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剑诛寇气节长存

史 研

抗日战争时期,鞍山地区有许多抗日志士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前仆后继,英勇奋战,抗击日本侵略者,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他们之中,有的为创立和领导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而奔走呼号;有的自发成立抗日义勇军,舍生忘死转战辽南;有的入关抗日,百战疆场;有的战斗在隐秘战线,或从事统一战线工作,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贡献。还有的在白色恐怖中,为创建中共地方组织,唤醒民众,领导抗战。他们之中,不乏传奇色彩人物。虽然看到抗日战争胜利曙光的人很少,大多喋血战场成为英烈,但他们却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历史壮歌。

王荫南,名汝棠,字荫南,别署一叶,1905年生,辽宁省海城市甘泉镇人。王荫南是抗战时期新闻、文化界有影响的青年爱国诗人和作家,王荫南自幼聪颖好学,1921年就读于海城具立中学,为卢广绩学生。在学生时期,刻苦用功,品学兼优,酷爱文学写作,擅于吟赋,为海城地方名儒赞赏,誉为全城六少年之冠而闻名。一度因反对旧教育制度,参加罢课事件而遭开除。后毕业于张学良在沈阳创建的萃升书院,他“博学睿智,才思敏捷,能写新诗及小说”,曾师从近现代举国闻名的国学大师吴北江(闿生)、于省吾,专攻古文及格律,造诣益精。后经卢广绩推荐,到大连中华青年会创办的中学任教。以后又在辽南、岳州、熊岳等地任教,深受师生爱戴。

1927年,王荫南到沈阳任《新亚日报》《民众报》编辑、记者,并兼任张学良在海城创办的同泽中学教员。在沈期间,曾与梅佛光、刘韶久、高崇民、杜重远参加社会活动,并以新闻记者身份与阎宝航、卢广绩等参加国民外交协会爱国活动,成为反日名流。

九一八事变后,年仅27岁的王荫南悲愤交集,次日,在沈阳写下了《悲愤的纪念日》近百行长诗,在最后一节他呐喊:“啊,好一个悲愤的纪念日,好个民族最深刻的刺激。啊,毁灭,摧残,不能灭绝我们的心,毁灭,摧残,只在狂暴的一瞬。啊,弟兄们,朋友们,我们不承认灭亡,我们承认灭亡么………正义待我们而复昌,我们恰好庆祝这灭亡,我们的仇敌生命将不久长,我们千万不要忘记这灭亡。”

辽沈失守后,他怀着不忘国耻的心情,流亡北平,参加阎宝航、卢广绩等成立的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工作,“奔走民间,参加抗日”。同时任东北各流亡中学教员,与东北爱国进步人士矫庸等创办《光明夜报》《光明周刊》,宣传抗日救亡。并以诗歌为武器,战斗在抗日文化战线。自1933年创作发表《沈变记事诗》始,一发而不可收,先后在报刊发表《沈变记事诗》50首、《癸酉咏怀诗》50首、《乙亥仲夏感事怀人一百八十二韵》89首、《庚辰还乡诗》28首、《甲申重九狱中占赠》4首,以及《端午即事》《夏五》《十月》等古体诗、律诗、绝句,另有新诗《黑暗之夜》《肺病东夫》《当恐怖没有临到的时候》等几百首爱国诗词,尽情抒发“中心藏之,何日忘之”不忘九一八国耻的的郁闷心情,“还乡俱各忧家室,亡国无由逞笑啼”的胸中忧患,以及“只应化作苌弘血,碧染辽沙照沈京”的民族气节。

1933年,“癸酉咏怀”五古国难史诗50首在天津大公报文学副刊发表后,被主编、著名学者吴宓教授评誉为“国诗界北辽之光明榰柱”。张学良幕友、江西省印花烟酒税局局长荆有岩在火车中读大公报看见《癸酉咏怀》诗,十分惊喜,他说:“吾东北有如此人才,而竟不知之耶?”一到北平,立即辗转寻访,见到王荫南后,特聘为主任秘书,邀请其同赴九江就职。1936年,经荆有岩推荐,到张学良西北总部任秘书,成为幕友,咨议筹策,多有谠言。后返回北平,以报馆编辑身份为掩护,多方策应抗日工作。1938年亲赴河南,策划对日伪军进行策反工作,支持儿子与地下党建立联系,常有反日言论。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王荫南去张家口,任报刊编辑,仍积极进行抗日宣传。

这一切,都被一个与他常有接触的日本间谍所注意,盯梢很长时间。1944年1月下旬,寒冬腊月的一个深夜,厄运袭来,王荫南父子被日本宪兵捕去,押至北平东城煤渣胡同日本宪兵1402部队牢房。在押期间,逼迫王荫南交代从事抗日宣传和指使儿子参加地下抗日活动的真相。王荫南意志坚定,怒斥敌人:“抗日爱国是你们日本人侵略所逼的,孩子是否参加共产党,我不知道,即便参加,我也管不了。”3月初的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父子突然见了面,此时王荫南身体已被折磨得憔悴不堪,儿子见状上前问候,王荫南坚强地说:“他们快完蛋了,不久我们就能出去,我还能挺得住。”以后,王荫南又被转押多处宪兵特务机关,敌人施以软硬手段欲使其屈服投降,均遭王荫南严词拒绝,身体遭受严重摧残,仍竖持“一息尚存,当坚大节”的操守,拒不屈服。日军最后于1944年10月秘密杀害了王荫南,时年40岁。

王荫南具有强烈爱国热情和渊博学识,唯其如此,他才成就为一位革命烈士、一个爱国诗人和作家。抗战时期,他常以诗言志、以诗为武器而进行战斗。大量的篇幅记录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现象,包括痛诉侵略者的凶残,反映百姓的痛苦涂炭,揭露国民党政府投降主义的可耻行径,赞颂爱国将士与人民的英勇抗战。而这一切,都贯穿着诗人赤诚炽烈的爱国情感。如1936年7月3日王荫南自西安《以诗代柬,寄呈雨生兄》七言律诗第四首:“心情如澜激不平,波澜人海万千横。研经乙夜悲刘向,上策长安困贾生。白日当天常自笑,吾曹入世果何成?只应化作苌弘血,碧染辽沙照沈京!”

这首诗悲壮沉雄,发出深深的悲叹,他觉得国难当头,自己竟“入世果何成”而有家难归,他的誓愿在于以自己的生命和热血驱除日寇,收复失地,王荫南烈士以仁得仁,无愧于自己的誓言。就是这样一位一生漂泊的流亡诗人,他以“民有痛而我亦痛,物有苦即我有苦”“天下国家,与诗人合而为一”的思想主张,开始他的爱国诗作。即使在牢中关押的近10个月,他仍忧国忧民,并做好为国牺牲的准备。在没有纸笔的地狱里,他对知心的难友反复吟咏自己的绝命诗《甲申重九狱中占增》四首七言绝句:

霜晨短景易消磨,地狱逢君且高歌。

莫作楚囚相对泣,天兵指日荡妖魔!

平生浮海居夷志,忍性动心愧无能。

今日牢中逾九月,幡然忽似定中僧。

京华冠盖闹如云,消息沉沉久不闻。

见说故人都无恙,悠然一笑向苍旻!

十年干戈困腐儒,家山反哺愧雌乌。

欲将身后托知己,能作公孙杵臼无?

从这最后的诗作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诗人在殉难前依然镇定与从容,充满了对抗战必胜的信心,为亲友们的安然无恙而感到欣慰。但也还有未了心愿,那就是对高堂老母,同时也是对祖国母亲的眷恋,难免有“反哺愧雌乌”的内疚之情。而且更重要的是,希望后来者对先驱者的未竟事业都有自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自己常常奉为楷模的“公孙杵臼”人物而自励,也以此勖勉志同道合的友人,随时准备为祖国献身。王荫南是从鞍山走出的爱国诗人,更是知识分子的抗战楷模。

资料提供:中共鞍山市委党史研究室


责任编辑:

鞍山市新闻传媒中心 网络举报电话:0412-22244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2112018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辽B2-20150311. 网站备案号:辽ICP备2024018201号-1

鞍山新闻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2-2022 www.anshannews.cn. 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