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质表意 —— — 海城岩彩画家鲍营的一场材质实验

从半坡彩陶到敦煌壁画,矿物及天然颜料的运用见证了中国绘画的辉煌历史。这些由广袤大地采集的有色砂岩、有色土和矿石研磨而成的颜料,以其独特的颗粒感、稳定性以及朴实的材质,在光线下呈现出迷人的质感。虽然宋元之后水墨画渐成主流,但岩彩艺术通过隋唐时期的文化交流传入日本,并在异域得到了发展。

岩彩,泛指所有具有岩石物理属性的有色微粒,包括天然矿物、砂岩、土壤,甚至人工合成的岩石颗粒。与传统“矿物色”不同,“岩彩”更强调材质的自然属性和文化内涵。岩石是矿物的集合体,而“岩彩”这一名称恰恰体现了它的综合性。

海城岩彩画家鲍营,正是这一古老艺术的当代传承者。他自言,幼时在父亲工作单位与铁砂、泥土为伴,那些粗粝的触感在他心中埋下了种子。如今,他通过对素材的图形、色彩、材质的解构与重组,将随手在大地采集的本土岩彩与铁质材料相结合,创造出兼具力量美与沧桑感的作品。鲍营在创作中尤其偏爱砂土的质朴与厚重,并融入家乡的砖瓦粉、煤粉和铁材质,使作品在沧桑感中透露出一种力量美。他提到,铁材质的氧化过程是不可控的,但他会通过图形限定,让金属在特定范围内自然变化,使材质本身成为与观众对话的媒介。

龟兹石窟是鲍营艺术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交汇点,龟兹壁画融合了印度、希腊、波斯和汉唐艺术,堪称世界佛教艺术的瑰宝。鲍营曾多次随胡明哲教授的岩彩团队前往龟兹,现场摹写古代壁画,解析其语言结构。他们从砂岩基底、泥草层、白粉层的制作,到色面叠加的呈象方式,一步步还原古代壁画的创作逻辑。这种对传统的深入研究,使他的当代岩彩作品既保留了壁画的层次美感,又融入了现代材质的实验性表达。

鲍营最初是学习国画和工笔画的。但有一段时间他非常迷茫——是继续这样画工笔,还是趁着年轻去探索更多的艺术方向?

转机出现在遇见胡明哲老师的时候。“胡老师2012年就在我们现代工笔画院做了全国第一个讲座,可以说我们是她正式岩彩教学的第一批学生。”当时开设的课程是“睁开色彩的眼睛”,正是这个契机让鲍营进入了胡明哲的岩彩画学习班。

不过转型并不轻松。鲍营坦言曾经历过强烈的自我怀疑:“有一段时间特别纠结,感觉再往前走,和之前学的东西就全脱离了。工笔画的白描、写生这些功夫在当代岩彩艺术领域好像都没用了。”但现在回头看,他意识到那并不是放弃,而只是换了一种艺术载体。

无论是写意画还是工笔画,本质上都是对材质的深刻理解和驾驭。水墨画讲究水、墨与宣纸的对话,笔锋的干湿浓淡,实则是水性材质与墨性材质在纸本上的韵律表达;工笔画通过层层渲染,展现的是颜料材质与绢帛的细腻交融。而岩彩画同样遵循这一艺术逻辑,只是它更加强调材质本身的表现力——在岩彩创作中,材质是第一性的,图形与色彩都是材质自然呈现的结果。

岩彩,作为从材料角度研究中国古典壁画的画种,最初以临摹的方式体会岩彩的传统,尤其现场临摹,不仅能直接感受壁画的气息,更可以在材料上尽可能靠近原作,面对古人直接学习。鲍营直言龟兹临摹壁画,每一次都能发现新的内容,有新的收获。鲍营有一幅壁画临摹作品直接取自龟兹石窟壁画中的禅定佛像的元素,并将其进行当代转换,强化色层的分析和封闭图形的处理,让古老的岩彩与现代艺术语言结合,让人感受到古今的一种对话。

这种体验直接催生了他后来的《文明印记》系列作品,其中凝聚着对本土文化的深刻思考。那些出土的古老铁农具,带着岁月痕迹,成为他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

在艺术语言的探索上,鲍营大胆突破传统壁画惯用的金箔、矿物色等经典元素,转而从东北黑土地中寻找创作灵感。在继承传统壁画艺术时,他采取选择性吸收的态度,着重借鉴壁画的色面结构、就地取材的本土性特点,以及砂岩层、泥草层、绘画层的叠加技法。他有意淡化传统壁画的具象描绘,转而突出材质本身的肌理美感,通过斑驳脱落的自然效果,以“材质表意”的方式实现岩彩艺术从传统到当代的转型。

这正是他孜孜以求的“材质表意”境界。创作过程中,鲍营对“黄土文明”的内涵有了更深层的领悟。他相信,以有色砂岩和有色土为代表的本土岩彩材质,将为创作开辟无限可能。

鲍营认为,当代艺术的核心在于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创新,而“打破材料的限制”正是许多艺术家的探索方向。岩彩艺术恰恰体现了这一趋势——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颜料范畴,而是回归自然材质本身,让岩石、砂土、金属等物质成为艺术语言的一部分。这种对材质的重新认知,不仅拓展了艺术的表现形式,也赋予了作品更深层的物质性和精神性。“我们不能只守着石窟进行临摹,最大的任务是以古代艺术为媒介,以当代语言传播演绎。让更多的人了解岩彩画。我们一直在寻求传统和当代的结合,目前仍在探索。”鲍营指着一件融合古老岩彩与现代构成的作品说:“这代表了我现阶段的思考。”

这种创新并非一帆风顺。二十年前那场关于“日本画与中国画”的学术论争,曾让岩彩艺术的当代转型备受质疑。但鲍营指出,正是胡明哲等前辈艺术家以扎实的学术研究和创作实践,为岩彩艺术确立了独特的文化坐标。如今,这门古老艺术已在中国当代艺术版图中占据重要位置——它既延续着敦煌壁画的美学基因,又以全新的材质语言拓展着艺术表达疆域。

谈及艺术创作的本质,鲍营认为,天赋如同艺术生命的火种,决定着创作的激情与高度;而后天的锤炼则是让技术臻于完善的必经之路。二者如同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对于有志于岩彩创作的年轻人,他给出了诚恳的建议:保持对艺术的纯粹热爱,不必过分追逐市场潮流;以十年磨一剑的耐心钻研材质特性;最重要的是培养“材质之眼”,学会发现寻常物象中的艺术可能。他常以自己那幅“意外之作”为例——当放弃刻意控制,任由铁粉与酸蚀自然反应时,反而成就了最打动人心的肌理效果。这让他领悟到:最高明的艺术,往往诞生于对材料本性的尊重与释放。

展望未来,鲍营眼中的岩彩艺术呈现出双重面向:它既是千年文明的当代回响,又是面向未来的实验场。在这个数字影像时代,岩彩所特有的物质质感与永恒属性反而显得弥足珍贵。那些龟兹石窟的千年丹青,那些钢铁与泥土的现代对话,都在诉说着一个深刻的艺术真谛——真正的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以当代视角重新发现那些被时光淬炼的永恒价值。

全媒体记者 王尤

《泉》系列之一,56cm*76cm。《沉浮》,40cm*60cm,岩彩(天然土、铁),2018年。

《天行健》,200cm*200cm,岩彩,2019年。


责任编辑:

鞍山市新闻传媒中心 网络举报电话:0412-22244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2112018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辽B2-20150311. 网站备案号:辽ICP备2024018201号-1

鞍山新闻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2-2022 www.anshannews.cn. 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