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周年之际,记者走进报纸文献古代艺术品展览馆,见到了《红色中华》《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新华日报》《东北日报》《工人生活》等发黄的珍贵史料报刊,从抗战烽火到建设热潮,这些报纸始终与时代同行!
故纸堆里
报纸文献古代艺术品展览馆的馆长曹海琦的报纸收藏史可追溯至上世纪七十年代。谈及收藏缘起,他回忆道:“那时老乡家糊墙的报纸成了我的精神食粮。特别是天花板上那几份《参考消息》,在求知若渴的年纪里,为我打开了仰望星空般的广阔视野。”
“真正系统收藏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曹海琦向记者讲述转折点:“在沈阳遇到一位藏友,他收藏的《东北日报》合订本让我豁然开朗,单份收集犹如大海捞针,成套收藏才能构建完整的历史拼图。”这些泛黄的合订本不仅成为他首批重要藏品,更让他领悟到老报纸作为“历史底稿”的独特价值。
曹海琦小心翼翼地展开1946年3月17日的《东北日报》,上面发表了关寄晨的文章《中国共产党与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斗争史略》。《东北日报》的创刊,经历了整个解放战争时期,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参加了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建设。报头由吕正操将军题写。
而另一份1948年9月22日的《东北日报》,泛黄的纸页上,历史的重量扑面而来。这份报纸以头版头条刊载了毛泽东主席在政治协商会议上的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由于会议于9月21日开幕,次日见报,这份报纸成为记录新中国诞生的第一手珍贵史料。
1950年10月1日的《工人生活》(《鞍山日报》前身)同样意义非凡。时值国庆,整版套红的版面洋溢着喜庆氛围,头版刊登了时任鞍山市委第一书记杨春茂题为《积极建设人民的钢都》文章,在一版报道了鞍钢各厂“以提前完成任务的实际行动,作为国庆佳节的献礼”。当时,在鞍钢恢复生产的热潮中,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劳动模范、技术能手,鞍钢工人积极地投入到火热的工作中。
而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国庆特刊中,还能读到中国第一条高速公路——沈大高速公路鞍沈段通车的振奋消息。这些泛黄的报纸,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串联起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艰苦奋斗、迈向现代化的辉煌征程。
以笔为枪
报纸文献古代艺术品展览馆收藏的报纸中,《红色中华》具有特殊意义。作为党的第一份中央铅印大报,其刊载的《对日战争宣言》和《北上抗日宣言》,吹响了民族解放的号角。而《解放日报》《新华日报》则进一步通过言论,为民主与自由发声。
1932年4月21日《红色中华》刊发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宣布对日战争宣言》,表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中国工农红军和广大被压迫民众,以求中华民族彻底解放和独立的坚定信心。
1934年7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的名义,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发布宣言,是红军北上抗日嘹亮的动员号角。《红色中华》于1934年8月1日刊发了《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
1941年5月15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书记处起草了创办《解放日报》的通知。通知说,“从五月十六日起,将延安《新中华报》《今日新闻》合并,出版《解放日报》……一切党的政策,经过《解放日报》与全国宣达。”在《解放日报》1945年5月1日在1版刊登的“中国共产党举行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主席致开幕词并发出号召:“团结全党,团结全民族,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新中国!”其后仅三个月,日本宣布投降。
在血与火的全民族解放斗争中,《红色中华》《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新华日报》《东北日报》等报刊,以笔为枪,为胜利推波助澜。
时代记忆
这些老报纸犹如时光棱镜,不仅折射出时代的重大变革,更在微观处映照社会生活的点滴变迁。而每份报纸本身,也因为新中国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同步、即时,从不滞后。这些老报纸见证了解放前旧中国和新中国建立后的变迁与变革,为一代又一代人提供了数量巨大的新闻、观点与知识。
走进曹海琦的报纸文献展览区,这种历史纵深感变得尤为立体——泛黄的结婚证上,“第二区”的行政区划记录着鞍山城市演进的轨迹,相邻展柜里,辽东省的土地执照则默默诉说着东北地区的建制沿革。
一组跨越三十年的奖状尤为动人。从1956年到1980年代,转业军人李铁生几乎年年荣获表彰,这些微微卷边的纸页连缀起来,恰是“劳模城市”精神谱系的生动诠释。“鞍山的劳模文化从来不是抽象概念。”曹海琦指着展品说:“正是无数个像李铁生这样的普通人,用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铸就了这座城市的精神底座,也是雷锋精神最朴实的实践。”正如曹海琦所言:“在这些纸页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境界的传承。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种立足本职、甘于奉献的情怀,始终是实现中国梦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收藏报纸和文献资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虽然互联网的发展,让收藏者们互通有无更容易,但市面上有纪念意义的老报纸已经越来越少。了解曹海琦的朋友有时遇到好线索都会主动告诉他。每逢收集到一种新的报纸,曹海琦都会去翻看研究,“早期的报纸版面不大,言之有物,广告都很有地域特征。”把这些各具特色的报纸放在一起,仿佛打开了一个时光隧道,让人有机会再次站在历史的节点上,看着历史的车轮徐徐转动,抚今追昔。
在收藏领域,报纸收藏虽属小众,却因其独特的历史厚重感而独具价值。曹海琦始终秉持“藏以致用”的理念,他认为无论何种收藏,其终极价值都应体现在服务社会、传承文明上。对报纸收藏而言,其意义更在于唤醒集体记忆、印证历史轨迹。
怀着这样的信念,曹海琦充分发挥藏品优势,长期担任市博物馆项目策划志愿者,多次牵头组织鞍山民间收藏展览。在建党百年之际,他精心策划了“光荣之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红色文献老报纸展览”。2024年,随着报纸文献展览馆的开馆,这些承载历史的纸页终于有了系统展示的平台。在曹海琦看来,收藏的真谛不仅在于发现与探索,更在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如今,在市、区各级部门的支持下,这座展览馆以公益形式向公众开放。它是践行“让文物活起来”理念的实践平台:通过活化利用红色文献,既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又让革命精神薪火相传。未来,展览馆将持续发挥民间收藏的社会价值,建设成为集爱国主义教育、党建活动、文旅研学于一体的文化空间。
全媒体记者 王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