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娇娇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暴力化趋势日益凸显,成为亟待破解的社会治理难题。2021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实施,为构建起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协同共治的责任体系,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指明方向。但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我们仍然需要通过系统化、立体化的预防机制建设,将犯罪防控关口前移,切实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深化教育协同
夯实预防犯罪的思想根基
家庭教育作为未成年人社会化的第一课堂,对价值观塑造具有决定性作用。研究显示,80%的未成年人不良行为与家庭教育缺失密切相关。家长不仅要注重言传身教,更需构建科学的管教模式。通过建立家庭法治教育常态化机制,将法律知识融入亲子互动,引导孩子树立规则意识。同时,关注未成年人心理需求,运用正向激励方式培养健全人格。例如,上海等地推行的“家长成长计划”,通过定期开展家庭教育指导课程,帮助家长掌握科学教育方法,有效降低了家庭矛盾引发的未成年人行为偏差。
学校教育要着力构建“三位一体”育人体系。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覆盖小学到高中的全学段法治教育课程标准,将《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内容纳入必修课程。创新建立“校园观察员”制度,通过教师定期家访、心理筛查等方式,实现不良行为早发现、早干预。杭州市一中学通过开发法治教育校本课程,采用“案例剧场”“法律知识竞赛”等沉浸式教学,使学生法律认知达标率提升至95%。同时,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将犯罪预防成效纳入学校质量评估体系,形成刚性约束。
凝聚社会合力
织密全域覆盖防控网络
社区作为基层治理单元,发挥着犯罪预防的前沿阵地作用。通过构建“网格化+智能化”管理模式,整合社区民警、社工、志愿者等力量,建立未成年人行为动态监测机制。深圳市一社区推行的“成长护航”计划,依托智慧社区平台实时监控重点区域,对未成年人异常聚集等情况自动预警,有效降低了街头犯罪发生率。同时,加强社区文化建设,通过法治主题公园、青少年活动中心等载体,营造崇德尚法的社会氛围。
推动公共安全设施智慧化升级。在校园周边、娱乐场所等重点区域,部署人脸识别、行为分析等智能监控系统,构建“人防+技防”双重防线。北京市等地试点的校园安全智能管理系统,通过AI算法自动识别校园欺凌等危险行为,报警响应时间缩短至30秒以内。此外,建立公共场所未成年人准入智能管控系统,运用人脸识别技术自动拦截未成年人进入酒吧、网吧等限制场所。
网络空间治理是预防犯罪的新战场。建立跨部门网络监管协作机制,运用大数据技术对未成年人网络行为进行动态监测。浙江省此前推行的“清朗网络护航工程”,通过AI内容审核系统实时过滤不良信息,累计拦截有害内容超200万条。同时,规范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平台管理,有效防止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从源头上净化网络环境。
强化司法保障
彰显未成年人保护温度
在司法实践中严格贯彻“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对情节轻微的初犯、偶犯,广泛适用附条件不起诉、社会观护等措施。上海市检察机关创新建立的“督促监护令”制度,对失职监护人发出责令接受家庭教育指导的司法文书,累计督促2000余个家庭改善监护状况,实现司法和家庭教育的联动,最大限度实现教育挽救。对主观恶性深、社会危害大的严重犯罪行为,则依法予以惩戒,体现法律威严。
司法机关在案件办理过程中,要创新建立“审判+帮教+预防”全链条工作机制,推动法律制度建设持续向精细化迈进。《刑法修正案(十一)》将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下调至12周岁,配套建立的专门矫治教育制度实现了“教育矫治”与“司法惩戒”的有机统一。江苏省一专门学校通过“个性化教育+职业技能培训”模式,使90%以上的矫治对象顺利重返校园或就业。新修订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构建起“分级干预-专门教育-专门矫治”的全链条处置机制,填补了法律空白。
在创新工作机制方面,司法机关积极作为。推行“一站式”办案模式,整合侦查、起诉、审判等环节,最大限度减少司法程序对未成年人的二次伤害。通过引入心理干预、社会调查、跟踪回访等措施,既依法惩治犯罪行为,又注重修复社会关系,帮助涉案未成年人顺利回归社会。同时,加强与民政、教育等部门协作,建立涉案未成年人帮扶长效机制。
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通过构建教育预防、社会防控、司法保障“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工作体系,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构筑起安全屏障,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中共鞍山市铁西区委党校)